能源与环境_第1章
本文由长安醉梦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南大学人文素质教学课件
能源与环境
主讲教师:黄 庆 主讲教师:
Email: Email:hqhq@mail.csu.edu.cn Phone: Phone:88660313
前言
能源与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二大热点问题 能源是工业的食粮,是社会经济的命脉,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开发与节约并重 开发与节约并重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重大问题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课程目的:
了解能源的状况 了解能量转换和利用方法 掌握节能原理与方法 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方法 掌握燃烧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课程内容: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4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能源概论 常规能源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量转换与储存 能量系统分析 工业过程节能 能源与环境 大气污染控制 燃烧污染防冶技术 2h 2h 2h 4h 5h 4h 2h 4h 5h
课程特点:
内容多,涉及面广,知识性强,实用性强
要求与考核:
认真听课,记笔记 完成小论文1篇,3000-4000字 期末考试 占25% 占50% 占25%
上课:新校区B-114室 第10-17周 星期六1-4节 教材:周乃君 能源与环境 [M]. 周乃君.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作业要求:将作业电子文档保 存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到 hqhq@mail.csu.edu.cn,发送成 功后会收到自动回信。发送邮件 时应检查是否联接上附件,邮件 主题应该有学院名称和学生姓名。
第1章
1.1 1.2 1.3 1.4 1.5 1.6 1.7
能源概论
能量 能源及其分类 能源资源与能源计量 能源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能源利用技术指标 中国能源状况分析 能源政策
1.1 能量
1801年,T.杨 提出用“能量”表述mv2。 物质和能量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基础。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物质运动有多种形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 式,表现各异,但可互相转换,表明这些运动有 共性,也有内在的统一的量度,即能量。 宇宙间一切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能量,人类的 一切活动都与能量及其使用紧密相关。 * 狭义相对论—质能关系式E=mc2;光子 所谓能量,也就是“产生某种效果(变化)的能 产生某种效果(变化) 产生某种效果 力”。反过来说,产生某种效果(变化),必然 伴随能量的消耗和转换。
能量的形式
机械能 热 能 电 能 辐射能 化学能 核 能 内 能
机械能
机械能是与物体宏观机械运动或空间状态相关 的能量,前者称为动能,后者称
为势能。
物体的动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表面能:
1 2 E k = mv 2
E p = mgH
1 2 E τ = kx 2
E s = σS
热能(内能)
构成物质的微观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总和称为热能。这种能量的宏观表现是 温度的高低,它反映了分子运动的激烈 程度。通常热能Eq可表述成如下的形式:
E q = ∫ TdS
式中T是绝对温度,K;S是熵,J/K
电能
电能是和电子流动与积累有关的一种能 量,通常由电池中的化学能转换而来, 或是通过发电机由机械能转换得到;反 之,电能也可以通过电动机转换为机械 能,从而显示出电做功的本领。
E e = UI
式中,U是电位差,V;I是电流强度,A
辐射能
辐射能是物体以电磁波形式发射的能量。 物体的辐射能可由下式计算:
T ? E r = εc0 ? ? ? 100 ?
4
式中ε是表面黑度系数,c0是波尔兹曼常 数,T是物体的绝对温度。
化学能
化学能是物质结构能的一种,即原子核 外进行化学变化时放出的能量。 按化学热力学定义,物质或物系在化学 反应过程中以热能形式释放的内能称为 化学能。
核能
核能是蕴藏在原子核内部的物质结构能。 轻质量的原子核(氘、氚等)和重质量 的原子核(铀等)核子之间的结合力比 中等质量原子核的结合力小,这两类原 子核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核聚变和 核裂变转变为在自然界更稳定的中等质 量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结合能。 这种结合能就是核能。
能量的性质
状态性:能量的大小通常与物质的热力学状态有关 可加性:标量,可以叠加 传递性:伴随物质的运动进行传递 转换性: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做功性:能量可以用来做功 贬值性:能量在传递和做功过程中,做功能力下降
1.2
能源及其分类
所谓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 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 能量的自然资源。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对能 能量的自然资源 源的注解是“能产生能量的物质,如燃料、水力、 风力等”。 《大英百科全书》对能源的解释为“能源是一个 能源是一个 包括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 包括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采 用适当的转换手段, 用适当的转换手段,给人类自己提供所需的能 量”。此外在各种有关能源的书籍中还有一些其 它的描述,但不论何种描述其内涵都是基本相同 的,即能源就是能量的来源,是提供能量的资源。
在自然界里,有一些自然资源拥有某种形式的能 量,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 能量形式,这种自然资源
称之为能源,如煤炭、 煤炭、 煤炭 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 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 核能等。 核能 但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工作需要或是便于输送 和使用等原因,常将上述能源经过一定的加工、 转换使之成为更符合使用条件的能量来源,如煤 煤 电力、焦炭、蒸汽、沼气和氢能等,它们也 气、电力、焦炭、蒸汽、沼气和氢能 称做能源,因为它们也为人们提供所需的能量。
能源的来源
第一类是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其中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第一类是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 此外,还有其它恒星或天体发射到地球上的各种宇宙射线的能 量。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除了直接向地 球提供光和热外,还是其它一次能源的来源。例如,靠太阳的 光合作用促使植物生长,形成植物燃料;另外,水能、风能、 海洋能等,归根到底也都源于太阳辐射能。 第二类是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主要有原子核能和地热能。原 第二类是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子核能是地壳内和海洋中的铀、钍、氘(重氢)等核燃料发生 反应时释放的能量。地热能包括已被利用的地下热水、地下蒸 汽和热岩层,以及尚无法利用的火山爆发能、地震能等。 第三类能源来自地球与其它天体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太阳 第三类能源来自地球与其它天体间的相互作用 和月亮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潮汐能就属此类。
能源的分类
存在于大自然,不经加工可以直接利用其能量的物 不经加工可以直接利用其能量的物 质称“一次能源” 质称“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 能、风能、太阳能、原子能、地热能、海洋能、潮 汐能等等。 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成的产品称“ 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成的产品称“二次能 源”,如:电、蒸汽、煤气、焦炭、石油制品、沼 气、酒精、氢等。 一次能源根据是否能够“再生”而可分为两类。 再生能源”是指每年能重复产生的自然能源; “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 “非再生能源 非再生能源”是指那些随着开采和使用将会枯竭 非再生能源 的能源。
从能源性质来看,可分为“燃料能源 燃料能源”和 燃料能源 “非燃料能源”两类。 非燃料能源” 非燃料能源 从能源的开发利用的技术成熟性及应用的 广泛程度来看,可分为“常规能源 常规能源”和 常规能源 “非常规能源 非常规能源”。 非常规能源 根据能源的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可 分为“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和“不清洁能源 不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 不清洁能源
类 别
一 次 能 源
再生能源
第 一 类 第二类 常规能源 新 能 源 太阳能 风 能 地热能 生物质能 水 能 海水温差能 (火山能) 植物燃料 海洋波浪能 (地震能) 海水动力能 (雷电能) 燃料
第三类
潮汐能
再生能源
二
能源 电能
能
1.3
能源资源与能源计量
“能源资源”是自然界中某种形式能源的总量,一 储量”、“探明储量 探明储量”、“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来 般用“储量 储量 探明储量 可采储量 表示。 储量:采用卫星探测、地质分析等方法,通过宏 储量 ? 观统计分析得到的表示地质上有表征与特征显示 的估计蕴藏量。 探明储量:已探明地层范围及蕴藏确切数量的资 探明储量 源量。 可采储量:用当前技术水平可能开采,而经济上 可采储量 又可行的那部分储量。据勘探程度又可划分为普
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可采储量 石油 (亿 t),2002 年 天然气 (万亿 m3),2002 年 煤炭(亿 t),2003 年 美国 2499.9(258) 俄罗斯 1570.1(7500)
沙特 360(86.0) 伊拉克 152(>100) 科威特 133(>100) 阿联酋 130(>100) 伊朗 123(73.8) 委内瑞拉 112(74.0) 俄罗斯 82(21.9) 利比亚 38(59.4) 美国 38(10.8) 尼日利亚 32(32.8)
俄罗斯 47.57(81.2) 伊朗 23.00(>100) 卡塔尔 14.40(>100) 沙特 6.36(>100) 阿联酋 6.01(>100) 美国 5.19(9.6) 阿尔及利亚 4.52(56.3) 委内瑞拉 4.19(>100) 尼日利亚 3.51(>100) 伊拉克 3.11(>100)
中国 1145.0(69)
印度 844.0(230) 澳大利亚 820.9(246) 德国 660.0(322) 南非 495.1(207) 乌克兰 341.5(426) 哈萨克斯坦 340.0(401) 波兰 221.6(136)
中国 25(14.8)
OPEC1119(82)
中国 1.51(46.3)
世界总计 1427(40.6) 世界总计 155.78(60.8) 世界总计 9844.5 (192)
注:()内数字为储采比,年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3 & 2004
能源的计量
(1)直接以物质的量来表示 直接以物质的量来表示,如煤、油的吨数, 直接以物质的量来表示 其优点是可以直接表示某种能源资源蕴藏量的多 少,缺点是没有考虑资源的品质,缺乏可比性。 (2)以能量单位来表示 以能量单位来表示,即用各种能源资源能够 以能量单位来表示 转化成的能量数目,以能量的单位来表示,单位 有kJ、kW·h。考虑到了能源的共性,有一定的可 比性,但缺乏直接性。
(3)用能源的当量值表示 用能源的当量值表示,即将各种能源 用能源的当量值表示 所蕴含的能量折算成某种标准煤料的当量 数目。这种表示方法兼顾了直接性和可比 性,是能源资源量的较好的表示方法,肯 定是今后的趋势
。 表示方法有煤当量 油当量 煤当量和油当量 煤当量
中国、俄罗斯、日本等采用的煤当量(1kg) 煤当量(1kg)的热 煤当量 值29.3MJ(7000kcal),联合国按28.8MJ (6800kcal),英国按 25.5MJ(6100kcal)计 算 。 原煤热值按20.9MJ/kg(5000kcal/kg)折算成煤 原煤 当量 原油热值按41.19MJ/kg(10000kcal/kg)折算成 原油 煤当量 天然气热值按9310kcal/m3折算成煤当量 天然气 电能按1kWh=3.6MJ=860cal,然后折算成煤当量 电能
1.4
能源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能源生产结构指各种能源的生产量及其在整个能 能源生产结构 源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 能源消费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消费的各种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量及其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 能源结构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域性 能源结构有明显的阶段性 阶段性 能源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能源结构与国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密切相关
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产量 石油 (Mt),2002 年 沙特 418.1 俄罗斯 379.6 美国 350.4 墨西哥 178.4 原油 (1000bbl/日),2003 年 沙特 9817 俄罗斯 8543 美国 7454 伊朗 3852 墨西哥 3789 天然气 (亿 m3),2003 年 俄罗斯 5786 美国 5495 加拿大 1805 英国 1027 阿尔及利亚 828 伊朗 790 挪威 734 印尼 726 沙特 610 荷兰 583 煤炭 (Mt),2003 年 能源生产总量 (Mtoe),2001 年 美国 1711.81
中国 1667
美国 970 印度 367.3 澳大利亚 347.2 俄罗斯 274.8 南非 238.8 德国 205 波兰 162.8 印尼 114.6 哈萨克斯坦 84.7
中国 1138.67
俄罗斯 996.16 印度 438.1 加拿大 379.21 英国 262.19 澳大利亚 250.44 伊朗 246.64 墨西哥 230.24 委内瑞拉 216.02
中国 168.9
伊朗 166.8 挪威 157.4 委内瑞拉 151.4 加拿大 138.4 英国 115.9 OPEC1364.2
中国 3396
挪威 3260 委内瑞拉 2987 加拿大 2986 阿联酋 2520 OPEC30383
世界总计 3556.8 世界总计 76777
巴西 145.93 乌克兰 80.3 中国 341 世界总计 26185 世界总计 5118.8 世界总计 10209.14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3 & 2004
* Bbl:桶;Mtoe:百万吨油当量
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
石油 (Mt),2003 年 美国 914.3 天然气 (亿 m3),2003 年 美国 6123 俄罗斯 3945 英国 926 加拿大 850 德国 832 伊朗 782 日本 744 意大利 697 乌克兰 657 沙特 593 煤炭 (Mtoe),2003 年 能源消费总量 (Mtoe),2001 年 美国 1540.62 一次能源消费量 (Mtoe),2003 年 美国 2297.8
中国 799.7
美国 573.9 印度 185.3 日本 112.2 俄罗斯 111.3 南非 88.9 德国 87.1 波兰 58.8 韩国 51.1 澳大利亚 50.2
中国 275.2
日本 248.7 德国 125.1 俄罗斯 124.7 印度 113.3 韩国 105.7 加拿大 96.4 法国 94.2 意大利 92.1
中国 582.43
俄罗斯 424.63 日本 342.13 德国 246.02 加拿
大 194.98 印度 175.87 法国 173.79 英国 161.42 意大利 134.12
中国 1178.3
俄罗斯 670.8 日本 504.8 印度 345.3 德国 332.2 加拿大 291.4 法国 260.6 英国 223.2 韩国 212.0
中国 319 世界总计 3522.5 世界总计 25190 世界总计 2587.4 世界总计 6001.16 世界总计 9741.1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3 & 2004
一次能源可采储量(探明储量) 一次能源可采储量(探明储量)
石油 (亿 t),2008 年底 天然气 (万亿 m3),2008 年底 煤炭(亿 t),2008 年底
中国 21(11.1) 世界总计 1708(42.0)
中国 2.46(32.3) 世界总计 185.02(60.4)
中国 1145.0(41) 世界总计 8260.01(122)
一次能源产量
石油 (Mt),2008 年 天然气 (亿 m3),2008 年 煤炭 (Mt 油当量),2008 年
中国 189.7 世界总计 3928.8
中国 761
中国 1414.5
世界总计 30656 世界总计 3324.9
一次能源消费量
石油 (Mt),2008 年 天然气 (亿 m3),2008 年 煤炭 (Mt 油当量),2008 年 一次能源消费量 (Mt 油当量),2008 年
中国 375.7 世界总计 3952.8
中国 807 中国 1406.3 世界总计 30187 世界总计 3303.7
中国 2002.5 世界总计 11294.9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9年6月
人类社会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阶段性
柴草时期(史前-16世纪 ) 柴草时期 煤炭时期( 17世纪-1950 ) 煤炭时期 石油时期(1950-1985 ) 石油时期 多能互补时期(1985至今 ) 多能互补时期
1-柴草;2-煤炭;3-石油;4-天然气;5-核裂变能; 6-太阳能、核聚变能及其它新能源
人类历史上能源消费变更图示意图
世界能源消费趋势图
能源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 源利用的每一个时期,均使社会生产带来新的飞 跃。 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产业革命;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 电的发明导致了生产工艺机械化、自动化的重大 变革; 原子能的发现为人类利用能源开辟了新的途径。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能源弹性系数
能源弹性系数是反应单位国民经济产值(GDP) 增长率的变化引起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化的状况。 其定义式为:。
同期能源消费量增长率 ε= 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
能源弹性系数越大,说明国民经济产值每增加1% 时,能源消费的增长率愈高;这个数值愈小,则 能源消费增长率愈低。
世界一些国家的能源弹性系数( ~ ) 世界一些国家的能源弹性系数(1980~1999) 中国 美国 日本 英国 印度 OECD 世界 (1980~2000) 3.14 2.7 2.4 5.7 2.66 2.74 9.70 GDP 年增长率(%) 1.63 4.0 能源消费年增长率(%) 1.19 2.1 0
.71 5.9 1.22 0.38 0.78 0.30 1.04 0.49 0.59 0.4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国民收入越低的国家越大,工业越发达越小,因 为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规模越大,则产品能耗 或产值能耗就越低。
能源与生活水平 能源与生活水平
单位: 世界终端能源消费部门构成 (单位:Mtoe) ) APEC 1,264.20 1,016.20 798.2 198.2 3,276.80 中国 305.4 61.0 91.7 110.8 569 日本 153.6 96.9 96.9 16.8 353.8 东南亚 52.8 62.6 26.7 19.9 161.9 加拿大 69.5 53.1 58.7 4 185.2 美国 504 623.6 432.8 17 1,577.40
工业 运输 居民/商业 其他 总数
生产力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社会人均年消费能 源较高,且工业、运输、民用领域所消费的能源 比例基本相当 。
工业发达国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 之一,而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80%;按 人口平均,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人均消 费能源超过7.0吨标油,世界平均水平约1.5 吨标油。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世 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人民群众生活质 量明显偏低。
世界各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单位: 世界各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单位:toe/人) 人 美国 加拿大 新加坡 文莱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法国 德国 7.99 8.00 7.06 6.250 5.96 4.75 4.49 4.26 俄罗斯 韩国 日本 4.25 4.11 4.10
中国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非洲
0.726
3.99 2.41 0.324
世界总计
1.49
资料来源:能源经济统计要览(2004),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1.5
能源利用技术指标
能源利用技术指标是用来衡量企业(或设 备)的耗能是否合理、用能水平和能源科 学管理完善程度的指标,它可以反映一台 设备、一道工序、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 整个国家的能源利用水平。由于行业不同, 设备繁多,一般采用下面三类指标。
1.5.1 能耗指标
产品单耗
该产品总耗能量 产品单耗= 产品产量
该指标可以反映某种产品所耗费的能源量,通 常采用不同工艺生产同种产品时,其值不同, 还可以反映出工艺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等综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工业生产各部门 的能耗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即使在 我国,不同企业间差距也很大。
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国际比较 主要产品(单位) 原煤耗电(kWh/tn) 发电厂自用电率(%) 乙烯综合能耗(kgce/tn) 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kce/kWh) 吨钢可比能耗(kgce/tn) 水泥综合能耗(kgce/tn) 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kgce/tn) 铁路货运综合能耗 (kgce/10000tn-km) 载货汽车油耗(l/100tn-km) 国内平均值 31.2 6.66 1212.0 385.0 781.0 181.0 1200.0 72.5 5.94 国际先进值 (国) 17.0(美) 5.1(欧盟) 714.0(日) 314.0(日) 646.0(日) 125.7(日) 970.0(美) 90.0(日) 3.54(美) 能耗强度 (倍数) 1.84 1.31
1.70 1.23 1.21 1.44 1.24 0.81 1.68
Kgce: 千克标准煤
产值单耗
能源总消耗量 产值单耗= [t标准煤、万元产值] 总产值
产值单耗是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可以按不同产品,不同企业、不同行业来计算,也可 以按社会总产值来计算。2002年我国平均每万元国内生 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为2.63tce(吨标准煤)。单位GDP 能耗可从一个国家的投入和产出的宏观比较来反映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经济效率。
我国历年单位GDP能耗 我国历年单位 能耗 1980 GDP按1990年可 比价格计算 GDP为2000年可 比价格计算 GDP为2005年价 格 7.85 3.98 3.39 1985 6 3.04 2.59 1990 5.29 2.68 2.28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吨标准煤 万元 1995 3.94 2 1.7 1998 3.06 1.55 1.32 2000 2.75 1.4 1.19 2005 2.83 1.43 1.22 2006 2.79 1.22 1.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年鉴2007》整理计算
目标:2010年万元GDP能耗降到1吨标煤 1
按当期市场汇率计算) 中国能源经济效率与世界比较 (2001 年,按当期市场汇率计算 1 亿美元 GDP 汇率 GDP 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 每吨标准煤产出 能耗强度 中/外能耗 消耗能源 (亿美元) (万吨标煤) GDP(美元) (中国 100) 强度倍数 (万吨标煤)
国家
中国
德国 印度 日本 俄罗斯 美国 澳大利亚 巴西
11587
18551 4796 41649 3100 100822 3581 5040
134914
47958 44887 73544 91245 321564 16086 24929
859
3868 1068 5663 340 3135 2226 2022
11.64
2.59 9.36 1.77 29.43 3.19 4.49 4.95
100
22 80 15 252 27 39 43 4.49 1.24 6.58 0.40 3.65 2.59 2.35
注:GDP总量数据来源于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ebase”,2002年9月。 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源于《世界能源数据提要》(2003年),并经换算得出。其它数据通过计算得出 。
1.5.2 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主要用来反映热工设备和装 置、企业和社会的用能水平,通常用有效 利用的能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百分比表示。
有效利用的能量 损失能量 ? ? 能源利用率 ηi = ×100% = ?1 ? ? ×100% 能源消费量 ? 能源消费量 ?
根据描述对象的不同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
设备热效率
设备有效利用热量 设备热效率= × 100 % 供给设备的总热量
该指标是反映工艺设备能量有效利用率的重要指标。 各种设备其热效率不同。我国工业锅炉正常运转时效率平 均70%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是85%,差距是相当大的。
行业综合热效率
行业有效利用的能源 行业综合热效率= ×100% 行业总供给的能源
这是反映能源有效利用的综合性指标。2000年我 国煤炭发电效率为33.2%,日本达40.1%;我国钢 铁行业综合效率为40%,其它工业国家为50-60%。
社会能源利用率
φ= ∑ a i ?η i
式中 ai 是各部门消费的能源占能源总消费 量的比例,ηi 是能源利用率。我国的能源利 用率大约30%,只相当于工业国家五十年代 的水平。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利用效率比较(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利用效率比较(2002 年) 国家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世界平均 能源利用效率(%) 36.81 50.00 52.51 50.22 50.23 国家 印度 俄罗斯 澳大利亚 巴西 能源利用效率(%) 40.06 54.08 46.21 62.26
1.5.3 能量回收率 回收率是反映由于能量回收利用所带来的 节能效果的指标。
回收率 = 回收利用能 回收利用能 ≈ 全入热 供给热 + 回收利用能
1.6 中国能源状况分析
(1)能源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常规能源探明总资源量约8200亿吨标准煤,探明剩余可采总 储量1500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探明剩余可采总储量的10%,其 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0%、10%和5%。 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1145亿t,储采比不足百年。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t,储采比不足二十年。 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51万亿m3,也仅够开采几十年。 我国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理论蕴藏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居世界首 位,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7万亿千瓦 时,但水能资源的开发受到环境、淹没、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煤层气(瓦斯)资源量为31万亿m3,但尚未成规模开发利用。
(2)能源供应过分依赖煤炭,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能源供应过分依赖煤炭, 中国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煤炭,目前煤炭消费占全 部能源消费量总量约70%。大量消费煤炭,特别是 以直接燃烧方式消费煤炭,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 主要原因。 大气中90%的二氧化硫和70%的烟尘排放是燃煤造 成的,大气污染造成了土壤酸化、粮食减产和植被 破坏,也直接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煤炭燃烧释放大 量的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3)能源利用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 )能源利用技术落后,
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 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 业吨钢能耗高21%,水泥生产综合能耗高45%,乙 烯综合能耗高31%,建筑物能耗是同纬度国家的 3~4倍。 我国能源利用总效率约为36.8%,比世界各国平均 利用效率50%低10多个百分点,差距的主要原因在 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 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 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能源利用 效率低下,能源浪费严重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 问题。
1.7
能源政策
能源政策是一个国家的
基本国策。正确制定能源 政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能源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针 能源资源状况 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 国家的财力状况 能源发展的国际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及国际能源市场 的变化趋势,等等。
我国的能源政策
我国能源的基本方针: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能 放在优先地位,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节能为中心的改造 和改革。 正确理解和贯彻能源政策,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2. 3. 4. 5. 6. 能源工业建设以常规能源为主,同时积极研究和开发新能源; 开发是能源建设的基础,节能是长期的战略方针; 坚持做好工业的合理布局和能源的合理配置; 能源工业
的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积极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 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核电站; 能源建设要重视环境保护;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产”; 此外,改革能源工业的投资体制,认真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 引用外资等,都是贯彻我国能源政策的几个重要方面,应当予 以足够的重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