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秋雨轩品三国]鲁肃去世,孙权为何不直接让吕蒙接班

    与《[秋雨轩品三国]鲁肃去世,孙权为何不直接让吕蒙接班》相关的范文

  • 01-09 中国梦-国旗下的讲话
  • 中国梦-国旗下的讲话 何谓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个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中国梦,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中国梦,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自信! 回顾历史,我们明白:只有坚持民族复兴这个最伟大的梦想矢志不移,我们的民族才能走上振兴中华的道道;审视现在,我们清醒:只有国家梦想和个人梦想相互激荡,中国的发展才能迸发出巨大的 ...

  • 04-24 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
  • 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 就如流水般不经意,时间从指缝间悄然溜过,转眼又逢期末。回顾一年来,我在教学工作的道路上所留下的足迹,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而更多的是领导如长辈一样对我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同事朋友一样的信任、理解和协助,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生活,尤其是我的教学工作离不开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教学工作总结 我信奉这样的话:“有知识而没有正直的人,是危险的;有正直而没有知识的人,是无用的。”我觉得这是对 ...

  • 01-25 七年级语文下册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 七年级语文下册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现状 从上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比较顺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升,优秀率和及格率较高。 但学生的语文水平总体还不是很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也都不是很高,学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不是很 ...

  • 12-01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3
  •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有趣的斑蝥,传说的美女蛇 ...

  • 08-12 读古典名著心得体会
  •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 ...

  • 06-30 第七章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 (1990年)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 ...

  • 05-26 读书汇报活动方案
  •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 3、学会归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 活动准备: 1、阅读《三国演义》和《亲近母语》实验课本中有关文章。 2、收集《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歇后语、成语。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谈话:同学们 ...

  • 10-23 高三文言文练习(二)
  • 高三文言文练习(二)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拜送书于庭      2.召有司案图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5.凌冬不雕       6.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   7.善刀而藏之      8.辞决而行   9.同舍生皆被绮绣    10.而倔起阡陌之中   二、指出下列加黑字在句中的意思   1.负 秦贪,负其强         2.引 引赵使者蔺相 ...

  • 12-22 古代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一测试要点1.鉴赏古诗的内容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内容,如果连内容都不懂,那其他就都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读懂内容呢?当然先要看诗歌的题材,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是写景的还是抒情的;再看具体的人、物、景。同时咏史的,还要看作者是客观评价呢,还是借诗咏怀呢?请看1994年这道高考试题:对下列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 ...

  • 12-11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二)
  •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二)   平心而沦,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屡屡出错,这固然与不能灵活迁移已学知识以及整体理解所给读物有关,但试题的答案(均是要求选出错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也是造成考生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历年试题,其答案的迷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望文生义”。   在理解某些词句的意思时,有些考生常常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附会性理解,命题者常常抓住考生的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 ...